十问造谣者:你们为什么造江歌妈妈的谣?
此前,网络上有多人,发文质疑江歌妈妈骗捐、诈骗五保户宅基地及房产、欺骗公众失独实际上有个儿子,这三项质疑引发公众关注。
2月13日,青岛即墨区联合调查组通报了江歌妈妈涉嫌骗捐事件。
总结一下:江歌妈妈没问题。没诈捐,没偷税漏税,没套现,回迁房问题在于工作人员,网传的儿子不是她的。

江歌妈妈 江秋莲
十问造谣者:
1、明知没有证据,却肆意编造江歌妈妈诈捐的谣言,你们内心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还是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可能的狡辩:我就是把大家心里的猜测说出来,这么多人都在讨论,肯定是有疑点的,我只是提出疑问,算不上造谣。
逻辑漏洞:仅仅因为多人讨论和猜测,就认定存在疑点并公开传播,这是典型的 “诉诸大众” 逻辑谬误。没有证据就随意传播猜测内容,本质就是造谣行为,不能将毫无根据的怀疑等同于事实。
2、在网络上恶意造谣,给江歌妈妈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你们是否考虑过自己要承担的道德与法律后果?
可能的狡辩:我不过是发表点个人看法,又没直接说她是骗子,这也能算恶意造谣?网络发言都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逻辑漏洞:发言虽未直接定性,但所传播的不实内容已对他人造成伤害,主观上存在恶意。发言自由需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不能以 “个人看法” 为由逃避责任,故意传播不实信息就是造谣行为。
3、当你们在键盘后敲下那些诋毁江歌妈妈的不实言论时,可曾想过她失去女儿的痛苦,你们的良知何在?
可能的狡辩:我关注的是诈捐问题,和她女儿的事没关系,她要是没问题还怕被质疑吗?
逻辑漏洞:混淆概念,将质疑诈捐与诋毁行为混为一谈。在没有证据时诋毁他人,即使打着 “质疑” 旗号,也是不道德的。且不能因为他人有痛苦经历就可以随意诋毁,两者并无因果关联。
4、你们凭什么仅凭自己的臆想,就随意践踏江歌妈妈的名誉,剥夺她正常生活的权利?
可能的狡辩:大家都在说,我只是跟着说几句,又没刻意针对她,怎么能算剥夺她权利呢?
逻辑漏洞:“随大流” 不是免责理由,跟随传播不实言论同样会造成伤害,参与造谣行为就需承担责任,不能以非主动发起为由逃避对他人名誉权和正常生活权利的侵害。
5、面对江歌妈妈公开的募捐资金明细,你们仍然坚持造谣,是选择性失明,还是故意无视事实?
可能的狡辩:这些明细说不定是伪造的,谁能保证真实性?我只是保留合理怀疑。
球盟会逻辑漏洞:在对方已公开明细,提供证据的情况下,无端怀疑且无任何证据支持怀疑,是 “诉诸无知”。不能因无法证明明细为真,就认定是假,进而继续传播不实言论。
6、作为网络大 V,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造谣,误导公众,将网络舆论引向错误方向,你们对得起自己的粉丝和关注者吗?
可能的狡辩:我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粉丝怎么理解是他们的事,我又没强迫他们相信,怎么能算误导呢?
逻辑漏洞:网络大 V 有更大影响力,传播不实信息易误导公众,虽未强迫,但对言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不能以未强迫为由,否认因自身影响力导致的舆论误导责任。
7、造谣江歌妈妈的行为,是否反映出你们对社会正义和善良的漠视,你们是否认为网络就是法外之地?
可能的狡辩:我这是在追求真相,网络本来就是大家各抒己见的地方,怎么就漠视正义了?
逻辑漏洞:打着 “追求真相” 旗号,在无证据时造谣,与追求真相背道而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各抒己见不能以损害他人权益为代价,这种行为就是对正义和善良的漠视。
8、如果有人以同样的方式恶意编造关于你们家人的谣言,你们会作何感想?是否还能如此心安理得地造谣?
可能的狡辩:我家人和她情况不同,我家人没被质疑过,她既然被大家怀疑,就说明有问题。
逻辑漏洞:双重标准,不能因为他人被怀疑就随意造谣。家人未被质疑不是可以造谣他人的理由,这种对比体现出其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错误认知。
9、明知造谣可能会让一个本就遭受巨大痛苦的人陷入更深的困境,你们为何还能如此狠心,这是正常人应有的道德底线吗?
可能的狡辩:我又不知道她这么脆弱,我只是发表观点,不是故意要伤害她。
逻辑漏洞:主观故意并非造谣构成的唯一标准,应知言论可能造成伤害却仍为之,就应承担责任。不能以不知对方脆弱为由,为自己的造谣行为开脱,伤害已然造成。
10、在真相大白后,你们依然不道歉、不反思,这种执迷不悟的行为,是否意味着你们已经彻底丧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可能的狡辩:我只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又不觉得自己错了,为什么要道歉?这和是非判断能力有什么关系?
逻辑漏洞:在事实清晰后仍不认错,无视证据和真相,这就是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表现。坚持错误观点不能成为不道歉、不反思的借口,拒绝承认错误本身就是对是非的错误认知。
别看美国财政耶伦访华过程中,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看似慈祥老奶奶,其实本人狠着呢,刚结束访华,就向我国露出凶狠的獠牙,非常不一般。据悉,日前刚刚结束访华的美财长耶伦,在记者会上连续向我国发出两次警告。在谈到中国电动汽车、光伏和电池等新兴产业的时候,耶伦表示,“美国将不会接受新兴产业如同1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