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引人注目的数字展厅设计
在数字展厅的体验设计中,声音已超越传统辅助角色,成为构建沉浸式叙事、激发情感共鸣核心媒介。策展人通过声学技术、空间设计与人文叙事的深度融合,将展览从“视觉主导”推向“多感官共生”的新维度。本文结合全球前沿案例,解析声景设计在数字展厅中的创新应用,探讨其如何重塑观众感知,并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策略模型。
1、案例:《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

“当代的声景设计以人的声机能为内核,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该展览邀请的作品涵盖范围从宇宙空间的音信、山谷巨构的鸣响到城市檐下的低语。它们将共同呈现声景设计这一前沿设计领域的无限可能,及其带来的对传统设计形式、思维和工具的挑战让观众于200米高空的云端文化客厅——金鹰美术馆,体验和思考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媒介——声音。
2、案例:《秦淮音河24小时——南京声音地图》

秦淮音河24小时”以声音为基础媒介,以贯穿了南京不同城区与时代的城市母河——秦淮河为叙事主线,将空间上的秦淮河流域与时间上的南京市民24小时生活相对映,形成一次清晨自源头出发、深夜入长江的听觉旅行。该作品包含视听装置与声音交互地图两个部分。首先分时段采集秦淮河流域及两岸实地声音作为基础素材,再叠加以相关的古诗词、代表民俗音调、历史广播等音频素材,记录河流两岸古今历史故事。秦淮河流经了郊野、新城、轨道、公园、城墙、古迹、里巷、水闸等丰富的声音,成就了河流两岸的曾经与现在记忆,并为将来保留金陵深处的回忆。展厅内的观众可通过视听装置获取秦淮河上旅行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在声音交互地图中探索更多金陵信息。
3、案例:朱育帆《一幡风顺》
“一幡风顺”声景装置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沟口林卡(藏语:宝贝园林)内,直径35米,高16米。取形于藏民取经的经幡,装置用铜铃和红、蓝、白三色幡布构建了一个冥想和聚集的场所。装置下方澄澈的镜面水,映射出风和人的流动,取名红海子,隐喻达戈的风云宝镜。据传,九寨沟最美丽的108个海子(藏语:高原湖泊)是由山神达戈风云宝镜的108个碎片幻化而成。陡峭山崖夹出的沟底是风声、水声、人声交汇之所,装置中红、蓝、白三色幡布飘曳,铜铃摇响,水面泛漪——天籁与人籁绻聚于此,又舒散而开。
4、数据驱动的声景生成案例:悉尼州立图书馆《80Hz》声音馆
通过AI算法将绘画的视觉数据(色彩、构图)转化为动态音景,多声道音频与金属结构共振,创造“可聆听的艺术史”。将空间中的声音剥离展现可以将声音本身更好的诠释给人们而处于空间中的人们会感受声音感受空间。英国设计师兼建筑师 thomas wing-evans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的dx实验室合作创建了“80Hz”互动声音馆,该馆将图书馆收藏的绘画作品转化为音乐。该装置位于悉尼中央商务区的米切尔阅览室外,其特点是弯曲的黑色木框架覆盖着哑光阳极氧化铝瓦。
5、案例:《Wunderbugs》昆虫声亭
Wunderbugs 是一个互动式木制凉亭,配有传感器,可收集环境变化并允许昆虫调节音乐。该项目由 OFL Architecture 的 Francesco Lipari 和 Vanessa Todaro(Sainthorto 的合著者)策划和设计,并在第二届 Maker Faire Europe 期间在礼堂的空中花园空间内首次发布罗马音乐公园。基于环境传感器(温湿度、光照)与超声波定位,实时生成昆虫与观众共构的音乐景观,探索生态与建筑的声学共生。
6、沉浸式声场:从物理空间到心理场域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考虑用户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令人愉悦、舒适或引人深思的环境可以极大地影响观众的情绪状态和体验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空间的情感体验塑造更加重要,在智能工具的协助下,设计师的技术能力可能难以看出太大的差距,但能够真正塑造情感共鸣的展示设计师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案例:Janet Cardiff《四十部分的莫泰特》
《四十部分的莫泰特》是由加拿大艺术家Janet Cardiff创作的一件声音艺术作品,它重新演绎了托马斯·塔利斯于1573年创作的合唱作品《Spem in Alium》。这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由40个单独录制的声音和40个策略性放置在空间中的扬声器组成。作者将扬声器围绕房间以椭圆形排列,通过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安排声音来源,创造出了一种动态的声音景观,使观众能够在移动和探索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
7、案例:Jem Finer《Longplayer》千年音乐计划
Longplayer 是一首长达一千年的音乐作品。它于1999年12月31日午夜开始播放,并将继续播放而不重复,直到2999年的最后一刻,此时它将完成其循环并重新开始。实验艺术家Jem Finer将声音与观众互动相结合,使观众能够通过压力垫、传感器和声音激活装置直接参与艺术创作,从而控制音乐艺术作品的生成和展示过程。
8、危机叙事与生态警示:珊瑚白化交互装置
多媒体视觉艺术和音乐现场表演的融合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创造视觉盛宴和提供增强的现场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视觉艺术和音乐表演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增强现场氛围,通过定制化的视觉元素,如灯光、3D投影等,为不同的音乐和表演段落创造独特的氛围。此外,一些引领潮流的艺术家和厂牌,如afterlife,他们以极致的视觉和音乐表演著称,在娱乐圈崭露头角。这种融合形式在当代娱乐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对观众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和体验。观众行为实时影响珊瑚声效(和谐音→噪音→尖叫),以声景隐喻生态破坏,强化责任共情。
9、元宇宙声景:虚实共生的感官扩展
结合VR/AR与空间音频技术,打造可穿戴设备支持的个性化声场,Ryoji Ikeda的作品《data.path》是一件独特的多媒体声音艺术装置。这个作品由一个约20米长的走廊组成,两侧墙壁装有巨大的视频屏幕,展示着与艺术家创作的声音作品同步的图像序列。
10、城市声景修复:噪音治理的文化解决方案
借鉴Max Neuhaus《时代广场》隐形声域设计,通过声景优化公共空间体验,平衡城市化与人文需求。
开源声库与社区共创
下面是一位毕业生的作品,展示了他对老北京声音的独特呈现方式。这些声音取自史家胡同博物馆的珍贵收藏,学生通过运用诸如Touch Designer等工具,将这些声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他的作品以老北京的四季为主题,通过声音的表现展示了每个季节的独特特点。这种作品不仅通过多感官的方式让观众体验老北京的记忆,同时通过声音的可视化展现,使声音变得更加具象和直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些声音。 建立声景数据库(如老北京四季声库),鼓励公众参与声音采集与再创作,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活化。
声音不仅是技术媒介,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与情感连接的桥梁。未来,数字展厅的竞争将聚焦于“声景叙事力”——谁能以声音唤醒观众的深层感知,谁便能占据体验经济的制高点。从技术应用到人文洞察,声景设计正在重新定义展览的边界,而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
注意啦!长沙县这两条路段将进行半封闭施工请注意绕行~为确保开元东路地下综合管沟工程、长沙经开区“630”攻坚10KV配套路由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期间道路的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长沙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将在施工期间对有关道路交通限制。球...